(原文刊於2013年劇場空間製作《舞步青雲》場刊內,此為未經編輯原稿。)
隨意於網上搜尋一張《舞步青雲》(A Chorus Line,1975) 的劇照,你會發現一班有著不同造型、不同動作卻又同時身穿緊身衣和散發著一致氣息的角色。他們是百老匯一班一直站在主角身後,為演出落力載歌載舞而不為人知的群舞員。不過「群舞員」一詞在《舞步青雲》中未必合適,因為他們都走到最前,並成為了主角。
事出有因,1975 年原作的意念、導演及編舞邁可.賓納德(Michael Bennett) 於十五歲便以Baby John 一角參演《夢斷城西》的歐洲巡迴,並於1966 年首次擔任百老匯音樂劇A Joyful Noise 編舞一職。多年來參與無數幕前演出、編舞及導演工作,令他對百老匯舞蹈員生涯有著深刻體會。就在1974 年的一個晚上,兩名舞蹈員朋友向他談及在百老匯工作競爭激烈而且朝不保夕,對生活造成很大壓力。然而是甚麼驅使他們繼續留在百老匯當舞者呢?邁可.賓納德對此題材深感興趣,於是他邀請了二十四位群舞員,並錄下了他們暢談作為舞者的成長歷程和掙扎。他與其中一位參與聚會的舞者尼古拉斯但蒂(Nicholas Dante,他的故事後來成為劇中Paul 的角色) 一同將談話內容整理好,並寫成了一個五小時的劇本初稿。以工作坊形式編作劇本雖然流行於在七十年代的紐約戲劇界,但《舞步青雲》卻是首個應用此方式誕生的音樂劇。隨後經歷兩次為期五星期的工作坊後,《舞步青雲》由1975 年5 月21 日一直公演至1990 年4 月28 日,十四年多的演期破了當時所有紀錄。
由表演者自我剖白繼而編作而成的故事當然極為真摯動人,同時揭示著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但《舞步青雲》的特點不止於此。邁可.賓納德曾為音樂劇Company(1970)擔任編舞,雖然劇中的舞蹈場面不多,但他卻受到導演Harold Prince 及作曲/作詞Stephen Sondheim 的音樂劇敘事方式啟發。一般認為,百老匯音樂劇自Rogers and Hammerstein 的Oklahoma! (1943) 開始,發展出以高度融合音樂和舞蹈的方式來推展劇情。此敘事方式一直備受重用,並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達至百老匯的黃金時期(Golden Age)。當中《睡衣遊戲》(1954) 、《窈窕淑女》(1956) 和《仙樂飄飄處處聞》(1959) 均屬此時期的代表作,其特色是以歌舞場面穿插故事主線。但在六十年代出現的實驗劇場開始質疑劇場敘事的意義,並影響到部份在藝術上較進取的商業劇場導演,而《有酒今朝醉》(1966)、Hair(1968)及Company(1970)均為捨棄完整故事,改以片段呈現作品主題的百老匯音樂劇例子。反觀《舞步青雲》的題材和那五小時長的初稿,如果要以Rogers and Hammerstein 的方式來建立故事線,演繹十七位舞者的成長經歷幾乎是不可能。於是邁可.賓納德參考了Company 的片段方式,以一個音樂劇遴選為背景,用每一位舞者的零碎片段編撰出一部百老匯群舞員傳記。
換句話說,《舞步青雲》沒有一個傳統的故事主線,劇中要呈現的只有「群舞員」這個主題。亦由於以片段形式描述主題,《舞步青雲》可以更跳脫、更明快和富電影感的方式去融合音樂和舞蹈。在作曲馬文.哈姆利殊 (Marvin Hamlish) 的配合下,台上的焦點或短故事均可以在瞬間轉移視線。以Hello Twelve, Hello Thirteen,Hello Love 一段為例,該段落講述舞者青春期的成長片段,各自回顧自己長大和與舞蹈結緣的經歷。雖佔劇本的五份之一之久,但由於內容豐富而簡潔流暢,一幅幅成長片段即時湧現眼前,令觀眾會心微笑而不覺冗長。劇中的導演在遴選過程中不斷追求舞者動作一致,然而在此段落中,台上雖然站著十多位動作不同、歌詞不同的獨立角色,觀眾看到的卻是一個整體,是屬於個別一人而又同時屬於所有人的成長故事。在這一刻,群眾變成了一個主體,每一位群舞員都是主角。相信,這亦是邁可.賓納德對自己和對群舞員職業的最高理想和致敬!
參考資料:
Everett, William A. and Laird, Paul R.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Musical.Cambridge: Cambridge UP. 2002
Laird, Paul R. Choreographers, directors and the fully integrated musical.
Long, Robert Emmet. Broadway, The Golden Years Jerome Robbins and the Great Choreographer-Directors 1940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Th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Inc.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