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他認為所有寫作技巧(文學創作)都適用於歌詞,然而有兩項特點是歌詞專有:
a)與閱讀不同,在欣賞演出時,觀眾只有一次機會接收歌詞。如果觀眾聽不到,要買了唱片或閱讀歌詞時才了解歌詞,這便是問題了。
b)歌詞在演出中與音樂、服裝、佈景、角色等等共存,而且音樂本身也是非常豐富的藝術形式,因此歌詞應該要「underwritten」,要非常精簡(simple in essence)。他以Oscar Hammerstein的 “Oh, what a beautiful
mornin’/Oh, what a beautiful day”為例,認為是非常優美的歌詞,但卻未必是最好的文學作品。
2)
Hammerstein教導他在歌曲中要介紹角色,歌曲和角色的關係等,以及要視一首歌為一場獨幕劇(One Act Play)。當中必需包含三個階段:開始(Beginning)、發展( Development)及結尾(Ending)。他還給了Sondheim一項功課,要他逐步完成:1)選一個他欣賞的劇本,改編為音樂劇。2)選一個他認為不好,或可改善的劇本,改編為音樂劇。3)選一項非戲劇的作品,例如小說或故事,改編為音樂劇。4)原創他自己的音樂劇。Sondheim就憑著這份功課,後來成功獲得《夢斷城西》(West Side Story)的填詞工作。
3)
Sondheim提到三位影響他最深的人及原因:
Oscar
Hammerstein使他明白內容比形式及方法重要,以清晰思路填出來的歌詞,方可令觀眾明白和感受內容。他同時強調劇中第一首歌曲(Opening Number)有著決定整劇成功與否的功能。
Burt
Shevelove 指出,用字要簡潔清晰有如思路明確一樣重要。千萬不要為舞文弄墨而犧牲了行文流暢。
Arthur
Laurents 認為歌詞與對白一樣,要有潛台詞(Sub-text),這是對演員非常重要的幫助。
4) 在創作《夢斷城西》的過程中,Sondheim體會到填詞時有需要像劇作家一樣,要想像及安排演員在台上的走位。是以在他創作
“Company”的歌詞時,他聲稱在腦海中同時幻想好了演員的台為。他以Opening
Number的第二段一個唱 “Love”字的長音為例,演員會從上層乘先降台到下層分散,並且是觀眾先次見到先降台。可惜後來因技術問題放棄了此構想。
5) 當與編劇或導演商討歌曲內容時,他發覺要求愈精確,他會愈容易下筆。例如要他交代一個故事,會比表達一個角色的一種感覺容易。決定內容後他會寫下一些有可能有用的韻或短句。另外他會喜歡從尾創作回頭,認為比較能控制一些驚喜或笑位等。
*這是Sondheim其中一個比較完整及近期的訪問,想多了解他的朋友不妨一看。(共七節,這是第三節)
另就Sondheim所講,音樂劇歌詞需要準確細緻交待角色,一首歌是完整獨幕劇,我們不妨比較以下兩首歌。大家當然可以閱讀歌詞比較,但既身為表演者,我卻認為其中一首歌因為歌詞準確並富潛台詞,使表演者可以很集中去演繹。相反,另一首歌內容相對空泛,表演者被迫要做很多外在的動作和音樂的修飾去補救。不知大家意見如何?(當然這是不公平比較,因為不同演員有不同方法演繹,而且一個是「演唱會」另一個是戲的一部份,只是參考和討論而已。)
個人感想:美國音樂劇填詞人用了百年時間,不斷改良希望觀眾可以在表演中即時感受角色的說話與情感,才有今日的成就。香港人才智過人,發明了劇場出字幕,可謂能人所不能。個人希望這只是過渡階段,待香港的填詞人更加熟練粵語及口語入詞的時候,觀眾就不用再看得字幕時看不了台,可以直接從角色的口中欣賞音樂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