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日星期一

屬於群舞員的故事 -《舞步青雲》

(原文刊於2013年劇場空間製作《舞步青雲》場刊內,此為未經編輯原稿。)

隨意於網上搜尋一張《舞步青雲》(A Chorus Line,1975) 的劇照,你會發現一班有著不同造型、不同動作卻又同時身穿緊身衣和散發著一致氣息的角色。他們是百老匯一班一直站在主角身後,為演出落力載歌載舞而不為人知的群舞員。不過「群舞員」一詞在《舞步青雲》中未必合適,因為他們都走到最前,並成為了主角。


事出有因,1975 年原作的意念、導演及編舞邁可.賓納德(Michael Bennett) 於十五歲便以Baby John 一角參演《夢斷城西》的歐洲巡迴,並於1966 年首次擔任百老匯音樂劇A Joyful Noise 編舞一職。多年來參與無數幕前演出、編舞及導演工作,令他對百老匯舞蹈員生涯有著深刻體會。就在1974 年的一個晚上,兩名舞蹈員朋友向他談及在百老匯工作競爭激烈而且朝不保夕,對生活造成很大壓力。然而是甚麼驅使他們繼續留在百老匯當舞者呢?邁可.賓納德對此題材深感興趣,於是他邀請了二十四位群舞員,並錄下了他們暢談作為舞者的成長歷程和掙扎。他與其中一位參與聚會的舞者尼古拉斯但蒂(Nicholas Dante,他的故事後來成為劇中Paul 的角色) 一同將談話內容整理好,並寫成了一個五小時的劇本初稿。以工作坊形式編作劇本雖然流行於在七十年代的紐約戲劇界,但《舞步青雲》卻是首個應用此方式誕生的音樂劇。隨後經歷兩次為期五星期的工作坊後,《舞步青雲》由1975 年5 月21 日一直公演至1990 年4 月28 日,十四年多的演期破了當時所有紀錄。

由表演者自我剖白繼而編作而成的故事當然極為真摯動人,同時揭示著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但《舞步青雲》的特點不止於此。邁可.賓納德曾為音樂劇Company(1970)擔任編舞,雖然劇中的舞蹈場面不多,但他卻受到導演Harold Prince 及作曲/作詞Stephen Sondheim 的音樂劇敘事方式啟發。一般認為,百老匯音樂劇自Rogers and Hammerstein 的Oklahoma! (1943) 開始,發展出以高度融合音樂和舞蹈的方式來推展劇情。此敘事方式一直備受重用,並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達至百老匯的黃金時期(Golden Age)。當中《睡衣遊戲》(1954) 、《窈窕淑女》(1956) 和《仙樂飄飄處處聞》(1959) 均屬此時期的代表作,其特色是以歌舞場面穿插故事主線。但在六十年代出現的實驗劇場開始質疑劇場敘事的意義,並影響到部份在藝術上較進取的商業劇場導演,而《有酒今朝醉》(1966)、Hair(1968)及Company(1970)均為捨棄完整故事,改以片段呈現作品主題的百老匯音樂劇例子。反觀《舞步青雲》的題材和那五小時長的初稿,如果要以Rogers and Hammerstein 的方式來建立故事線,演繹十七位舞者的成長經歷幾乎是不可能。於是邁可.賓納德參考了Company 的片段方式,以一個音樂劇遴選為背景,用每一位舞者的零碎片段編撰出一部百老匯群舞員傳記。


換句話說,《舞步青雲》沒有一個傳統的故事主線,劇中要呈現的只有「群舞員」這個主題。亦由於以片段形式描述主題,《舞步青雲》可以更跳脫、更明快和富電影感的方式去融合音樂和舞蹈。在作曲馬文.哈姆利殊 (Marvin Hamlish) 的配合下,台上的焦點或短故事均可以在瞬間轉移視線。以Hello Twelve, Hello Thirteen,Hello Love 一段為例,該段落講述舞者青春期的成長片段,各自回顧自己長大和與舞蹈結緣的經歷。雖佔劇本的五份之一之久,但由於內容豐富而簡潔流暢,一幅幅成長片段即時湧現眼前,令觀眾會心微笑而不覺冗長。劇中的導演在遴選過程中不斷追求舞者動作一致,然而在此段落中,台上雖然站著十多位動作不同、歌詞不同的獨立角色,觀眾看到的卻是一個整體,是屬於個別一人而又同時屬於所有人的成長故事。在這一刻,群眾變成了一個主體,每一位群舞員都是主角。相信,這亦是邁可.賓納德對自己和對群舞員職業的最高理想和致敬!



參考資料:

Everett, William A. and Laird, Paul R.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Musical.Cambridge: Cambridge UP. 2002
Laird, Paul R. Choreographers, directors and the fully integrated musical.
Long, Robert Emmet. Broadway, The Golden Years Jerome Robbins and the Great Choreographer-Directors 1940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Th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Inc. 2001
McMillin, Scott. The Musical as Drama. Oxfordshire: Princeton UP. 2006.


 1975年Original Cast Album

2013年3月5日星期二

兒童‧(音樂)‧劇


初到倫敦時,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 是其中一個令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原因是國家美術館對出,左邊為英皇佐治四世騎於馬上,威風凜凜的雕像。右面的雕塑卻是一個小孩在木馬上玩耍 (Powerless Structures Fig. 101)。心想這國家除了富幽默感外,對兒童還真有心,斷估不會出現大頭奶粉吧!








 有幸受教於一位曾經在一兒童及青少年劇團任職Dramaturge (才疏學淺,香港的劇團應該沒此職位,請指正!)的老師,因此開始了解此地的受資助兒童及青少年劇團運作。大致上就是和其他受資助藝團無異,同樣擁有自己的劇院、排練室和咖啡店,每年製作一定數量演出,並有工作坊和開放活動給公眾參與。而最令我驚訝的,是每一個製作的目標觀眾是以47歲、3個月至兩歲等方式來分類。背後除了意味著劇團有很多個不同年齡組別演出外,還有創作人對兒童的細心和關懷。



然後,不能不提的還有West End合家歡音樂劇。英國兒童文學百花齊放,除了因《哈利波特》而為人熟悉的作家J.K.羅琳外,還有多個作品曾被改編的Roald Dahl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應最為港人熟識)。皇家莎士比亞劇團製作的Matilda the Musical在其主場試演後,現時在West End公演已達一年多,最近更登陸百老匯。但我想說的是,劇中小女孩Matilda用歌聲唱出 “Sometimes you have to be a little bit NAUGTHY”,就不一定討好所有家長。特別是講求子女絕對服從家長的外國遊客來說,此劇還有一點煽動孩子反叛的意味。孩子可以在這種鼓勵質疑權威的氛圍下長大,你說是何等福氣?

"Naughty" from Matilda the Musical


'Cause if you're little, you can do a lot, you

Mustn't let a little thing like 'little' stop you.

If you sit around and let them get on top, you
Won't change a thing.
Just because you find that life's not fair, it
Doesn't mean that you just have to grin and bear it.
If you always take it on the chin and wear it,
You might as well be saying you think that it's OK.
And that's not right.
And if it's not right, you have to put it right.



But nobody else is gonna put it right for me.

Nobody but me is gonna change my story.

Sometimes you have to be a little bit naughty.


"Revolting Children" from Matilda the Musical


[Chorus:]
We are revolting children...
Living in revolting times...
We sing revolting songs
Using revolting rhymes.
We'll be revolting children,
'Til our revolting's done,
And we'll have the Trunchbull vaulting.
We're revolting!


Matilda the Musical Broadway Trailer




Matilda the Musical West End Trailer